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执行和结果>工作报告

宜春市工信局2024年工作总结

访问量:

关联稿件: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365体育手机投注,365体育APP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咬定一个目标、发力五个突破、聚力八大攻坚”工作思路,深入实施“869”行动计划,聚力学党纪强党性、抓落实攻项目、抓数转兴产业、抓帮扶惠企业,推动宜春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聚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全市上下抓产业、强工业的共识共为进一步增强。一是合力更聚焦。市委、市政府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宜春新型工业化”作出部署,把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主要抓手,进一步优化充实市工业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大会、全市工业强市推进会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场会,举办对接长三角经济区暨知名企业走进宜春(宁波)“双招双引”推介会,书记、市长多次听取工业汇报,分管副市长亲自召开全市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和季度工作例会,市县两级持续开展入企现场办公,推动工作落实,进一步凝聚了兴工强市合力。二是施策更精准。充分发挥牵总职责,细化落实“869”行动计划,印发了“1+8”年度工作要点,建立健全定期报送、政策文件交换、专题会议、联络员会议、意见建议反馈等六项工作机制,促进工作落实见效。出台了《深化“亩产论英雄”改革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和制造业绿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等三年行动方案,分领域细化推进,推动“规划图”变成“施工图”。三是绩效更显著。在全系统深化“五赛三争”落实“大抓落实、狠抓项目”活动,推动宜春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位由2021年第91位前移至2024年第70位。宜新赣锂电新能源材料及应用集群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库。市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心被推荐参评全国工信系统先进集体。“亩产论英雄”改革全省唯一入选全国同类改革标杆案例,经验做法被国务院减负办简报刊发。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做法成效在《经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在全省工信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二、聚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一是强化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制造业数转牵头职能,推出《宜春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和24条支持措施,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和工作专班,加强业务培训,通报月度进展。市级层面先后13次召开相关会议部署推进数转工作,促进工作落实。推动县市区同步出台行动计划、专项政策,构建省市县联动、政企服协同的工作局面,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宣贯培训全覆盖。二是实施对标培育。全面推行“诊断设计+改造提升+示范创建”一体化服务模式,2309家企业完成诊断,938家企业完成改造,495家企业正在进行改造。全市两化融合贯标获证企业711家、示范企业143家,均为全省第1;新增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0户,总数37家、全省第2。推动金虎集团入选省级“数字领航”企业,樟树获批创建省级中医药“产业大脑”,丰城高新区、樟树工业园入选第二批省级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开展“智赋千企”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竞赛,分行业汇编典型案例26个,5个案例获评工信部实数融合典型案例,全省第1。争取省级数转奖补资金1.87亿元,占全省奖补总额的六分之一,份额全省最大。三是构建数转生态。组织遴选数字化服务商19家、诊断服务商28家、数字化产品75项。支持链主建平台,累计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培育级平台5个、全省第1。成立宜春市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江西锂电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另有5个正在筹建。数字化诊所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入选省级工业软件优秀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4个,全省第1。

三、聚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锂电新能源产链群水平进一步提升。是以创建育品牌。组织实施锂电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评估,编制《创建国家级锂电新能源先进制造业集群攻坚方案》,建立创建工作组及工作专班,对标“五个一流”要求,指导组建江西省锂电新能源产业联盟、锂电新能源制造业创新中心、锂电新能源产业基金,深化赣锋锂业、江西国轩等省级“链主企业”与链核、链属企业的协同发展。二是以项目强链条。按照“上游控、中游拓、下游争”发展思路,加快锂电新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力元能源、恩博新材料、瑞富特新能源材料、奉新时代锂电材料、丰城赣锋锂业等项目建成投产,宜春时代年产值达170亿元。全产业链营收982.53亿元,上中下游营收比36.5:54.7:8.8,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3.1%,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国内首台基于CTC技术的可量产滑板底盘在宜春时代下线,率先迈入批量制造阶段。三是以攻关求突破。编制《宜春市锂渣建材化综合利用发展规划(2024-2030年)》。召开锂冶炼剩余物资源化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工作部署会、无害化处理推广应用技术交流会。出台《长石粉尾泥锂冶炼渣综合利用科研攻关及应用标准推进实施方案》,开展低品位锂云母提锂、锂冶炼剩余物无害化处理等8项攻关,3项任务实现产业化,4项完成中试,1项在开展试验验证。中国科学院“特色锂矿石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C类先导专项全面启动。是以融合促发展。积极推进“锂电+建陶”融合发展,高安建陶企业利用长石粉的比例由原来的8-15%提高到25-35%,实现长石利用与建陶降本双赢。大力推进“锂电+硅”产业升值发展,帮助永兴新能源、九岭锂业利用长石粉提石英砂生产光伏玻璃项目列入全省产业规划。推动《公路路基工程利用锂渣技术规范(试行)》获准实施。

四、聚力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释能,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一是强化创新引领。启动实施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行动,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累计114家,全省第3 ;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累计10家。新认定省级优秀新产品23项,累计86项;“赣出精品”13项,累计60项,全省第2。推荐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方向17条,入选2条。睿达新能源运用“双驱动+双匹配”提升闭环产业链经验入选全省唯一的全国质量标杆,累计6个,占全省六成。新列入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产品2件,累计17件,列全省第4。推荐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项目、6人入选“赣鄱英才计划”创业类项目。二是培育优质企业。开展“链主”企业优选培育行动,遴选市级链主企业16家,新增省级链主企业4家、累计9家,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大中小融通发展水平提升。出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累计39家,列全省第2;3家企业列入工信部重点支持名单,全省第1。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分别新增9家、208家和247家,累计12家、545家、570家,分别列全省第2、3、5。16家企业入围2024年度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榜。三是加快绿色发展。出台《制造业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绿色制造体系,新增省级绿色工厂24家,省级绿色园区、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各1家,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园区5个、绿色工厂28家,数量均为全省第1;高安红狮水泥获评工信部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2家企业获评省级水效领跑者,新增省级节水型企业14家企业、累计32家;2家企业获评工信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准入示范企业、累计18家;46个产品进入省级绿色建材产品目录,累计63个,全省第1。四是推动集群升级。出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意见》,推荐袁州中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锂电新能源及材料应用集群获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遴选市级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和9个,省级产业集群15个,均列全省第3。宜春经开区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在省级产业集群综合评价中被评为优秀等次。推荐袁州山茶油产业、上高稻米深加工产业、樟树白酒产业和米粉产业入选江西省地方特色食品产业。

五、聚力推进稳增长首要任务,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一是抓调度稳生产。成立综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每月召开局内分析会,研究问题,落实改进措施,缩小弱项差距。建立局领导分片联系、市直部门会商协调、局内科室协同会商、县市区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及时掌握各县市区、各行业和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密切跟踪大宗原材料价格和用电、税收、运输、贷款等关联指标,及时下发工作提示函,做到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推动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快于上年4.4个、全省1.5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六成,仍然是最硬核支撑。二是抓项目稳投资。扎实推进产业项目提量行动,编印《八条重点产业赛道招优引强指南》,为产业招商提供专业引导,全市新签约工业项目393个,签约金额899.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52个、10亿元以上项目31个。依托宜春智慧工业平台,对重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常态督导,全市调度推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31个,当年完成固投1012.2亿元,带动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9%,高于全省4.7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出台《宜春市推动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方案》,开展动态摸排和政策宣贯,推动732家企业投资74亿元,更新设备2.27万台套,占全市工业设备总数的8%。推荐17个项目通过工信部审核列入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项目清单,10个设备更新项目获批1.65亿元超长期国债资金支持。发挥市级工业技改专项拉动效应,以2187万元奖补资金撬动20个项目投资44254万元。推动全市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44个,较上年增加63个,带动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5%,高于全省38.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三是抓帮扶稳主体。全年争取上级项目补助资金3.41亿元,其中国家节能减排补助7634万元、省级工业发展专项25750万元,规模创近年之最。兑现市、县两级上两年度中小企业选优扶强资金1.4亿元,惠及企业1033家。推荐31户企业获批“工信通”贷款1.4亿元,获批户数和金额全省第1。推动清欠专项行动台账内企业账款全面清偿化解。围绕企业培育、智改数转、工业节能等专题开展千企培训提能。推荐德泰科技电动护理床入选工信部2024年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持续开展企业特派员大走访和产业链帮扶,推动协调解决企业问题567个,开展产业链招商活动781次、产销对接活动185场、产融对接活动136场、产才对接活动307次,积极承办2024年全国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江西·高安)暨陶瓷采购节和全省中医药一二三产链对接会,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四是抓监管稳安全。出台工信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扎实开展民爆、军工、船舶行业和工业信息安全隐患排查与应急演练,促进全市工业制造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开展全市“厂中厂”专项整治和政府投资建设标准厂房问题纠治工作,推动整改问题隐患1510个。对涉钢和中频炉企业实行月巡查,推动69家中频炉企业安装用电在线监测预警系统103套。对17家企业开展市级工业节能专项监察,对5家企业开展日常监察,对28家企业开展市级工业节能诊断;配合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组织开展整改“回头看”,9个完成整改,3个达到整改时序进度。印发《宜春市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完成5个化工园区复核工作,丰城、万载化工园区完成扩区调区,推动奉新省级化工园区获批,新认定化工监测点3个、累计8个。

六、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进一步巩固筑牢。一是班子建设持续强化全面履行党组主体责任,定期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制定班子成员任务分工和任务清单,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带动机关党建走深走实。规范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12次,党组会、局务会集中学习60次,专题讲座6次,班子全员深入系统和企业宣讲三中全会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政治家访、谈心谈话等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开展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带动机关120人次投身基层服务。落实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出台改进信息宣传工作若干措施,召开新闻发布会4场,编发工信内刊29期,在省、市党政信息内刊用稿96条,获评全市党委信息、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二是基层建设持续推进。落实“四强”党支部创建十条措施,优化调整11个党支部班子,开展支部工作月自查、季督查和半年交叉查,抓实“三会一课”“双挂双联”和支部书记述职评议工作。出台清勤机关建设综合考评方案,举办“工信精神月月谈”,机关干部精气神进一步激发。在局机关深入开展“调研学习固基”活动,完善提升“五个一”工作机制,撰写专报43期,新型储能等3篇登上市委参阅件,两次获市委书记批示,机关干部谋划与落实能力明显提升。以100%满意率办理答复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20件、12345政府热线25件,上级综合督查、审计监督反馈的38项整改任务全部达时序进度或销号。推动市企联设立党支部和锂电产业链党建,“党建+”效应放大。强化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和管理,规范政务公开,严格保密管理,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正风肃纪持续深入。召开全面从严治党部署会,党组全年研究党风廉政建设议题29次,配齐机关纪委专职副书记,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同向发力、互促共进的管党治党工作格局。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举办专题读书班和专题党课,深学细悟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员干部知纪守纪更加自觉。强化日常监督执纪,开展新提任干部和新入职干部集体廉政谈话,动态更新干部廉政档案,排查廉政风险点45个,制定改进措施46条。持续深化以案促改,召开李某、龙某等案件警示教育大会,全年通报反面典型案例47件、观看廉政教育片10部,围绕重要节假关口开展专项督查4次、警示教育会8次。认真落实为基层减负工作要求,严控文件数量、会议规模和调研频次。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过“紧日子”要求,工口4类专项资金均出台管理办法,机关“三公”经费支出比上年下降24.94%。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工信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工业稳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创新能力不足是最大短板,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不够多元,未来产业谋划推进不够快速,等等。2025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大兴“强作风、促发展”主旋律,深化实施“869”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致力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贡献更大的工信力量。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