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手机投注,365体育APP

江苏365体育APP关于印发365体育手机投注“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3-01-28 17:35 字体:[ ]

  苏政发〔2013〕7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现将《365体育手机投注“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365体育手机投注“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序 言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缓解资源瓶颈约束、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是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365体育手机投注则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资源环境约束与节能减排压力将进一步加剧。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贯穿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源头和生产过程中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对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可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与节能减排压力。

  发展循环经济是“十二五”时期365体育手机投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等法规文件,编制了《365体育手机投注“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365体育手机投注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示范工程和政策措施。《规划》既是“十二五”时期365体育APP发展循环经济的行动纲领,也是各地区和各行业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

  第一节 基础与条件

  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长江下游,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西接安徽,北接山东,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拥江濒海,拥有长江岸线800余公里,海岸线近100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优越,经济社会发达。

  一、资源与环境条件

  自然条件。江苏地势平坦,以平原地形为主,主要由苏南平原、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和东部滨海平原组成;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光热充足,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以苏北灌溉总渠为界,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暖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南部好于北部,光照条件北部优于南部;植被自南向北分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东部)和半旱生落叶阔叶林(西部);土壤自南向北发育为黄壤、黄棕壤、淋溶褐土和棕壤。

  资源状况。国土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1396平方米、耕地660平方米,人多地少特征明显;沿海滩涂890多万亩,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水资源充沛,地处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下游,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呈十字形贯穿全境,湖泊水面占365体育APP面积的16.9%,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500亿立方米;一次能源资源禀赋及发展基础较弱,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较好,并逐步得到大力开发;矿产资源种类较为齐全,拥有矿产资源130余种;森林资源较丰富,“十一五”期末,365体育APP林木覆盖率超过20%;工业固废、废旧汽车和电器、废弃塑料等可回收利用废弃物数量较大。

  环境现状。“十一五”以来,365体育APP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十一五”期间,365体育APP符合Ⅲ类水质的断面占比上升,劣于Ⅴ类水质断面占比下降,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稳步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较“十五”末上升了3.6个百分点;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稳定在较好等级,365体育APP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二、经济与社会基础

  经济发展位居全国前列。江苏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经济总量位于全国第二,占全国经济总量10%左右;“十一五”期间,经济运行高开稳走、持续向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万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万余元;财政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2∶53.2∶40.6,从业人员结构实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部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3%;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末365体育APP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社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2944元和9118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10.2%和8.2%;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4平方米和46.3平方米,较2005年分别增加了11.7平方米和7.7平方米;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年均超过100万个,“十一五”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27万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提高,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呈较快、均衡发展态势;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7%以上,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第二节 发展成效

  “十一五”以来,365体育手机投注作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加强宏观指导、推进示范试点、强化技术支撑、完善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示范试点取得积极成效。9家国家级、190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试点工作全面推进,覆盖钢铁、冶金、电力、化工、纺织、印染、建材、轻工、食品等重点行业,涉及城市、园区、企业三个层次载体。通过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促进了余热余压、低温余热发电及能源系统优化、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等一批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应用,365体育APP累计组织实施节能改造和循环经济项目1200多项,实现节能1400万吨标准煤。再制造、“城市矿产”、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等循环经济新兴领域发展迈出重大步伐。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逐步完善,南京、无锡、徐州、苏州、淮安5市进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行列。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围绕太湖等重点流域和化工、印染、酿造等重点行业,365体育APP累计完成6000家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居全国前列。共实施4300多项中高费改造方案,实现节能480万吨标准煤、节水12.8亿立方米,减排化学需氧量8.15万吨、二氧化硫31万吨,企业主要污染物平均削减20%。2010年,365体育APP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734吨标准煤/万元,“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20.45%。

  重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居全国前列。至“十一五”末,365体育APP共有1600多家企业被认定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一批集回收、拆解、加工利用为一体的资源综合利用集聚区。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等工业固体废物,电子电器废物、废旧轮胎等废旧再生资源,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十一五”末,365体育APP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6.2%,重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取得进展。围绕重点领域加强技术创新,一些循环经济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取得积极进展。在磁选深加工、全煤矸石生产烧结砖、餐厨废弃物和废动植物油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废水资源化、烟气脱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突破,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有力支撑。

  法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修订了《365体育手机投注节能条例》《365体育手机投注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地方法规。出台了《365体育手机投注365体育APP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意见》《365体育手机投注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365体育手机投注清洁生产“十一五”行动纲要》《365体育手机投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价格、税收、能源审计、环评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良好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环境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加大,公众知情权、议事权及监督权得到进一步保障,企业与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明显增强。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有力促进了居民绿色消费,“环境标志”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得到有力推进。绿色宾馆等绿色创建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增强。

  第三节 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365体育手机投注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思想认识仍不到位,循环经济理念和行动有待继续深化。当前,一些地方还存在对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高等问题,对发展循环经济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深刻认识,践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还没有成为企业的广泛自觉行动,社会公众的意识和认识也需进一步提高。

  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领域有待拓宽。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农业、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滞后于工业领域。从生产和消费看,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重视不够,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循环链衔接不紧密。覆盖全社会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尚不健全,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兴服务业相对滞后,为循环经济提供一体化服务的专业性服务企业不多。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中实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方针尚未有效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有待全面推进。

  循环经济发展不充分,发展内涵有待深化。循环经济发展仍然以单个企业的内部小循环为主,存在片面强调废弃物综合利用,源头减量不突出,循环经济“短链多、长链少”等问题,仍未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方式等源头来系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跨企业、跨产业、跨区域的集成式循环进展滞后,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尚未形成。

  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支撑尚不够,科技创新支撑有待加强。对资源循环、废物利用、清洁生产等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偏低,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不够,资源产出率总体水平不高,实现资源从低值利用向高值利用、从难循环向易循环攀升的科技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循环经济政策体系仍需完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仍不够完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尚未建立,循环经济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不够健全,资源再生利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格、税收、投融资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支撑循环经济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两个率先”、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资源环境约束对循环经济发展形成倒逼机制。能源消耗量大、资源自给率低、环境承载力弱、人均环境容量小、单位国土污染负荷重是基本省情。“十二五”期间,365体育手机投注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发展阶段,资源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的刚性增加难以避免,客观上要求加大发展循环经济力度,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生态文明建设对循环经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人民群众追求更好人居生态环境的诉求日益提高,365体育手机投注、365体育APP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要求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生态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加速发展365体育手机投注循环经济更为紧迫。

  经济转型升级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难得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创新驱动推进转型升级已成为365体育手机投注“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发展循环经济可实现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全面转型,有效减少资源消耗、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和企业效益。加快转型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

  绿色低碳竞争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产业调整和科技革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发展循环经济对于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资源消耗、提升低碳绿色发展的综合实力、应对绿色低碳竞争具有战略性意义,席卷全球的绿色低碳竞争将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持续动力。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以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为原则,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城市、园区、企业为载体,以重大示范行动和重点示范工程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加快构建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体系,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基本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循环经济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性举措,实现经济增长、转型发展与循环经济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紧密结合,使输入端的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明显下降,输出端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污染物排放大幅度减少,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出产率。

  坚持示范引领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从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产业,从企业、园区、社会各层面,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在各行业、各层面、各环节选择一批典型示范,总结若干典型模式,在365体育APP范围内推广,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面上工作深入推进。

  坚持改造存量与建设增量相结合。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对现有产业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强化现有企业、园区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循环化改造。同时,对新建项目、企业和园区要从布局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环节全面贯彻循环经济要求。

  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快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实现资源由低值利用向高值利用转变、由难循环向易循环转变。加强制度创新,通过价格、税收、投融资、标准规范、目标考核等多种手段,增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

  坚持政府推进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推进措施,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逐步引导和强化企业的责任。加强宣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活动,建立起政策引导、市场调节、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1815号)和365体育手机投注“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资源环境主要指标,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未来365体育手机投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365体育手机投注“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资源产出率大幅提升。到2015年,资源产出率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15%。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以上。

  循环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建成以能源梯级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为纽带的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体系。“城市矿产”、再制造、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服务业等循环经济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基本形成三次产业循环链接、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循环型社会体系基本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得到大力推广,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完善,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初步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循环化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到“十二五”末,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第四节 总体布局

  基于365体育APP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以及区域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因素,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引导合理开发空间,推进循环经济区域特色化发展,切实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基础设施共享程度,减少废弃物产生和污染物排放,全面提高资源产出率。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以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为核心,以国际视野和国际先进水平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循环经济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融合发展,建成365体育APP乃至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成熟发达的园区经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高端化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延伸产业链,不断向高附加值攀升,率先构筑结构优化、循环成链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的转型,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引导重化工业加快向沿海地区转移。加强城乡建设领域与社会消费领域循环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率先建成循环型社会。

  沿江基础产业发展带。以“源头减量、循环成链、再生利用”为切入点,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基础产业和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传统船舶、机电等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形成循环成链、资源循环利用的高水平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强做精沿江化工产业,完善地区产业链。以沿江港口为依托,重点发展绿色物流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外向型高效农业发展,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发展工农复合型产业链。

  沿海产业发展带。以“海洋经济”为突破点,构建新型循环经济产业共生体系,打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典型循环经济产业共生带。做大做强新型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汽车产业、海洋生物产业、节能环保装备与材料产业,发展高端产品和节能型产品,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围绕建设沿海石化产业带,延长产业链,促进基础化工产品向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促进能源使用绿色化。依托沿海港口,推进港口物流业发展。以滩涂与近海养殖、远洋捕捞、海淡水产品的储运与深加工、粮棉油等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为方向,推进种、养、加之间的有效链接及农业、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沿东陇海线资源加工发展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依托港口铁路优势,重点发展资源深加工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和光伏光电产业基地,突出节能降耗和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欧亚大陆桥的优势,发展现代绿色物流、商务服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构建种、养、加相结合的农业循环链条,促进产品、副产品之间的有效链接。加快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回收与综合利用体系建设。

  第三章 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

  全面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循环化、副产物利用高效化以及废弃物资源化,促进循环农业区域化、特色化发展。到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第一节 农业投入品减量化

  节肥、节药、节膜。以粮棉油主产区、园艺及特色农业主产区为重点,推行科学施肥施药与用膜。推广有机肥和无机肥平衡施用技术以及复混肥、配方肥与微量元素肥料施用技术,改善与优化施肥方式,推行叶面施肥、分次施肥、深层施肥、湿润施肥等。大力研发快速、高效的有机肥料资源腐熟剂及无害化处理技术、缓(控)释肥料。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5%-10%。加强病虫害预报和防治,严禁使用高残留农药,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引导科学用药。推广杀虫灯、防虫网等物理防虫设备。研发低容量喷雾技术、喷雾助剂应用技术,研制环保型施药机械,制定农药使用标准等,促进农药使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加强农膜回收与再利用,积极应用合适替代品,推广可降解农膜、纸质地膜及生物可降解育苗钵、育苗盘、推广农作物秸秆替代农膜覆盖技术。到2015年,化肥、农药与农膜施用强度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削减10%、5%和5%。

  节饲。积极推广营养平衡的饲料配方,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剂和秸秆饲料,提升饲料有效利用率。改进动物饲养方式,促进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

  节水。以淮北地区、丘陵山区、沿海垦区等资源性缺水地区以及水质性缺水的苏南地区为重点,建设低压管道或防渗渠道、喷微灌等农田水利工程,到2015年,力争365体育APP节水灌溉面积提高到70%左右。加强农业节水技术研发,重点突破灌溉、输水、生物、栽培、尾水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制环保型节水制剂新材料,研发多功能、智能化节水灌溉设备。推广蓄水保水耕作、旱地蓄水聚肥改土耕作等实用节水技术。

  节地。依托良好的水热资源条件,充分利用作物特性,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作物稻麦轮作、稻经轮作、间种与套种等立体种植,稻鸭共作、种草养鹅、种草养蟹、鱼草轮作、林中养鸡等立体种养模式,促进农业土地集约化利用。

  节能。鼓励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因地制宜推进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推进生物质能源开发转化技术以及能源作物品种选育研究与开发,着力发展生物质能。加快实施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节能农业工程。开发推广节能农业设备,加快高耗能农机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新型节能机械设备的推广。

  第二节 农业生产过程循环化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应用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技术,合理构建贯穿农业生产过程的物质再生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生产模式。在推进种植业减少投入品的同时,重点推进养殖业的清洁生产。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小区),积极推进适度规模养殖,推广畜禽清洁养殖技术,发展农、牧、肥、生物质能源、畜产品深加工集成循环养殖模式。科学确定渔业养殖容量,实现养殖水域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采用物理过滤、生物净化、臭氧或紫外线消毒等方式进行水处理,循环使用养殖水,实现节水养殖。在湖荡浅水区大力发展菱、藕等水生经济植物栽培和鱼、鸭、鹅养殖综合利用模式。

  拓展延长循环产业链。积极推广“上农下渔”“畜禽—沼气—菜果”及“农林牧渔复合”等循环经济模式,大力推进农业生产领域的循环链接。以此为基础,努力构建种植、养殖、加工、流通之间循环连接的农工贸复合型产业链。以农业为基础,推进以蔬菜、应时鲜果、粮油、农畜产品、渔产品、林产品等为主的加工产业和以农产品储运、销售、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之间的链接,使种、养、加、贮、运、销、服务相配套,实现由原来单一农业生产向一产、二产、三产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大循环转化,形成“种养加、农贸工”一体化发展模式。

  第三节 农业废弃产物资源化

  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面推进《365体育手机投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实施,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研发和推广,促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优先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建立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积极推进秸秆的高值化利用,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鼓励林木副产品综合利用。以银杏、板栗、石榴、樱桃、杨梅等林果类,杞柳等工业原料类,杜仲等木本药材类,花椒等调料香料类,笋用竹、香椿等森林食品类为重点,推动林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以清洁炭及花卉、食用菌无土栽培基质等为重点,推进林下三剩物及林业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竹材多元化利用途经,以竹炭、活性炭、高品质竹醋液、醋粉等为重点,推广竹材加工三剩物的综合利用。

  促进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鼓励畜禽的规模化养殖,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场粪便、畜禽舍填料、废饲料、散落羽毛等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推进废渣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等综合利用以及清污分流、干湿分离等污染减排措施。

  第四节 循环农业区域发展特色化

  沿江农业带。以畜禽粪便及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外向型高效农业发展,通过引进适宜的农业高新技术及项目,提升淡水养殖、畜禽养殖、花卉苗木、设施农业等主导行业发展水平。

  沿海农业带。以优质粮棉油生产、海(淡)水产品高效养殖、生态畜禽规模化养殖、远洋捕捞等为主导方向,推进种植-养殖-加工之间的有效链接,努力促进农业废弃物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环太湖农业片区。大力发展畜禽种苗、花卉苗木、旅游农业、设施农业等高效都市农业,提高农业设施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引导太湖周边的规模养殖逐步向沿江农业带、江淮农业片区及渠北农业片区转移。以太湖水环境治理为契机,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生态沟渠塘拦截工程,控制农田径流氮磷污染物进入河湖水体。抓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江淮农业片区。以淡水渔业、畜禽养殖业、水生蔬菜、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等为主导方向,大力推广与精细农业相适应的优良品种和投入品减量技术,构建种、养、加相结合的农业循环链条,通过产品、副产品之间的有效链接减少废弃物产生。加快农业废弃物回收与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动物加工废弃物的深度开发利用。

  渠北农业片区。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综合整治,以外向型无公害特色蔬菜、优质果品、优质稻麦以及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农产品、食品深加工为主导方向,打造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大力发展速生林及滩地芦苇,打造生态林纸一体基地与滩地芦苇造纸一体基地。重点推广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相关产业的链接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四章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全面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的循环型生产方式,以产业结构高端化、重点行业循环化、企业布局集群化、生产方式清洁化为方向,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重要载体,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链接为基本特征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比2010年下降20%、2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

  第一节 产业结构高端化

  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导向,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365体育APP工业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和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资源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减量化。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和核电关联产业,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万亿元,建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与应用示范基地,加快新能源技术在365体育手机投注的推广应用。

  新材料产业。以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器件集成化、制备技术绿色化为目标,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共性基础材料,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万亿元,确立365体育手机投注新材料产业在全国领先地位。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新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育种和生物制造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600亿元,把江苏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集聚区。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围绕节能、废水处理、烟气控制治理、固废资源化、环保新材料、环境监测仪器等六大领域,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打造十大产品集群,建设六大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00亿元,成为领先全国并在国际有较大影响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重点培育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核心产业及关联产业,到2015年,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实现业务收入突破5500亿元,将365体育手机投注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联网、云计算创新示范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重点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新型显示、电子核心基础器件、高端软件和研发设计外包、动漫创意外包、金融服务外包、供应链管理外包等服务外包重点领域,到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2万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发展方向,以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为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基础零部件、大型成套装备、高新技术装备、智能装备和绿色装备,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8万亿元,创建20个高端装备产业基地。

  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为重点领域,全力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整车,以及动力电池、燃料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核心部件与系统的研发制造和产业化,构建相对完备的高水平产业链,将江苏打造成多种动力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基地。

  智能电网产业。围绕输变电、智能配电、智能用电、调度自动化、新能源智能接入和智能电网通信等领域,重点发展新能源并网及控制设备、智能电网储能设备、智能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用电设备和智能调度通信系统等装备,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确保365体育手机投注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和智能二次系统领域国际领先地位。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重点发展新型海洋工程装备、主力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海工配套系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海洋工程研发体系,到2015年,力争打造千亿元级产业化基地,确保365体育手机投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研发和产业化的大省地位。

  第二节 重点行业循环化

  以钢铁、石化与化工、电力、建材、纺织印染、造纸、装备制造、电子电器行业等资源能源消耗大的行业为重点,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培育优势企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循环化发展,促进资源高值利用。

  钢铁行业。加强对共伴生矿、低品味矿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力度,优化生产工艺流程,鼓励发展利用废钢铁的短流程工艺技术,推进钢铁企业参与废钢铁回收与加工配送基地建设。以重点钢铁企业为依托,以推进能量的梯级利用,废渣、废气、废液的回收利用,废水的处理与再生利用,共伴生矿的综合利用以及废旧钢铁的回收利用为重点,力争实现“负能冶炼”“废气、废水零排放”和“废渣全利用”。同时积极延长产业链,提高钢铁深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

  石化与化工行业。依托大型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企业及化工产业园区,以提高行业能源利用率与“三废”利用率、化工产品回收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生和污染物排放为重点,充分利用行业内部上下游之间的关联,推进上游基础化工项目、中游化工中间体项目、下游精细化工项目之间的链接,形成化工原料-化工工业产品-废旧化工产品回收利用的行业循环产业链。继续推进新一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主动和提前淘汰相对落后产能及低端产品制造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发展水平。

  建材行业。逐步淘汰低水平、小规模的生产企业,以生产过程节能及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建材行业循环化发展。通过废物回收处理企业、相关工业企业与建材生产企业的耦合链接,综合利用矿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污泥与生活垃圾生产水泥与新型墙体等新型建材,推进能量的梯级利用,构建原料、废弃物-生产-使用-废弃物-再生产的循环链条。

  电力行业。以余热余压余气利用、粉煤灰与脱硫石膏等副产品以及煤渣的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工业锅炉、窑炉能量梯级利用为纽带,连接电力企业与工业生产企业,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电力企业与建材企业的链接,构建较为完整的电厂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统筹规划符合国家政策的热电联产项目,加大非化石能源及工业副产资源发电比重,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和电网节能技术改造,保障利用余热、余压、余气、垃圾等低热值燃料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发电。

  纺织印染行业。以纺织环节纤维的回收利用与印染环节的节能、节水、减污为重点,大力推进废旧化学纤维的再利用,高温印染废水、低浓度碱减量水洗废水以及一般废水的综合利用,实现能量回收与废弃物再利用,同时,积极推进纺织-印染产业链向纺织-制衣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及竹、麻、速生林及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替代石油资源的新型生物质纺织纤维材料。建立健全废旧纺织品定点回收和处理网络,以建筑保温材料、汽车内外饰为重点,推动废旧纺织品再生产品的市场应用。

  造纸行业。鼓励高档纸生产过程产生的浆渣回收生产中低端纸品,处理与回用轻污染水以及废纸脱墨浆用水。积极发展纸制品深加工与相关配套产业,构建循环型产业链条。严格控制企业数量和规模,淘汰年产5万吨以下的造纸企业。鼓励绿色原料、绿色助剂和绿色生产工艺技术研发,推广无氯漂白、化机浆废水零排放等清洁生产工艺及本色非木浆等清洁产品。推进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鼓励利用木材加工剩余物等生产木浆以及利用农业秸秆生产非木纸浆。通过行业龙头企业带动,推进废纸回收与再生利用的高效发展。

  装备产业。以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为重点,大力研发再制造技术,通过零部件的再制造与整机的性能提升,推进废旧产品的再利用,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以逆向物流为纽带,有机联系行业内制造与再制造环节,构建废旧装备拆解与再制造企业、零部件生产企业与装备制造总成企业之间的有效链接,形成完整的再制造行业循环产业链条。依托装备制造基础和旧件资源条件,建设若干再制造产业集聚区,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再制造资源及技术共享,吸引再制造企业入驻,提升零部件及总成企业的产业化配套能力。

  电子电器行业。以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信设备与家用电器等为行业发展重点,以废旧电子电器以及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溶剂、废线路板和其他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与再制造环节为重点,通过电子电器产品生产流程,连接废旧产品回收拆解及废弃物再生利用企业与生产企业,力争做到电子废弃物的安全利用与污染物“零排放”。

  第三节 企业布局集群化

  按照“进区入园、集群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围绕园区优势产业,吸引上下游及关联企业集聚,促进基础设施共享及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与有效链接,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

  进一步促进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产业规模化、集聚化与园区化发展,以各级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中区为载体,结合城市改造加快产业退城进园,积极引导分散布局的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提升365体育APP产业集中度。通过企业的园区高度集聚促进资源共享与“三废”集中处理与综合利用。

  积极构建企业间循环产业链。根据园区主导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与旁侧关系设计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链,推动企业间通过原料、工艺流程以及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循环型链条。依托主导企业积极引入补链企业,推进副产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发挥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对园区的补链功能,吸引废旧物资拆解、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企业入驻,构建生产—产品—消费—再生产的循环经济完整产业链。根据产业发展定位和循环产业链要求,制定入园产业指导目录及企业准入门槛,大力推动园区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建立园区废弃物及副产品交换、交易中心,通过公开供需信息、创新交易方式等途径降低交易成本,鼓励企业之间产品、副产品以及废弃物交换。

  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根据不同园区产业特色及废弃物产生情况,各有侧重地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到2015年,70%以上的国家级开发区和50%以上的省级开发区完成循环化改造。以冶金、电力企业为核心的园区,突出产业“三废”综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水的循环利用,链接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构建跨行业循环链条。以化工为主体的园区,着力围绕基础化工废弃物、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构建园区循环链条,通过基础化工与精细化工之间的产品-原料链接,实现物质闭路循环、高值利用。以装备制造为核心的园区,重点发展逆向物流及废旧装备产品的再制造,补充完善产业链中回收利用与再制造环节。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为主体的园区,重点引导企业之间实现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与废水的逐级利用,提高园区废弃物回收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水平及能力。轻工类产业园区,重点推进集中供热、副产品的梯级利用与综合利用以及废液、废水中各类物质的回收利用、废水的处理与再利用等。

  第四节 生产方式清洁化

  加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宣传贯彻力度,促进企业清洁生产。在严格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同时,鼓励企业自愿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计划,编制企业清洁生产指南,力争做到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全覆盖。

  构建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围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建立一批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中心。以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集约循环利用、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创新、工艺流程与装备革新为重点,大力支持重点行业清洁生产重大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示范项目。定期发布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导向目录,开展清洁生产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设备推广力度,形成较为完善的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体系。

  推动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新技术。鼓励企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落后工艺与设备。积极扶持大中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大力推进新产品研发、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加大节约替代、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的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流程与设备的改进及研发。加大对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能力。

  加大清洁生产审核与推行。强化环境准入标准和落后技术、工艺与设备淘汰制度,制定石化、冶金、电力、印染、酿造、轻工等行业重点产品的单位产值能耗、水耗和污染排放强度的地方标准,依法淘汰高能耗、高水耗、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及生产工艺、技术与设备。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计划,加快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完善清洁生产鼓励政策,对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在通过审核后予以奖励。

  强化企业内部清洁生产管理。推动企业管理者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实施清洁生产作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以及其他绿色认证,引导企业加强清洁生产管理,完善清洁生产考核机制,提高企业推进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五章 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目标,积极推进资源消耗、环境影响大的交通运输、物流、旅游、商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循环化发展,大力培育循环经济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循环化发展进一步带动和促进循环型农业与工业发展。到2015年,重点服务行业能源消耗强度比2010年下降20%,循环型服务业在引导城乡居民树立绿色低碳消费模式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第一节 构筑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鼓励发展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运输方式与交通工具,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输组织管理,加大公共交通投入,从基础设施、交通工具、运输管理等多层面促进交通运输的绿色化发展。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充分利用河网密集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水运。加快发展铁路运输,提升公路路网等级。鼓励企业在满足生产需求的条件下选择环境友好的水运、铁路运输,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鼓励发展低碳交通工具。鼓励公路运输企业采用大型厢式货车、公路专用车辆及多轴重载大型车辆等绿色环保车辆,发展节能型客运车辆。推动远洋、沿海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节能化方向发展,内河船舶向标准化、节能化发展。加快发展电气化铁路,实现铁路运输以电代油,推进大功率电力机车、大型内燃机车、高速动车组以及新型铁路客货车的广泛应用。鼓励航空公司引进节能环保机型,推进燃料节约。城市客运系统鼓励采用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引导消费者购买低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鼓励使用自行车、城铁(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实现低碳出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输组织管理。严格执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设计标准,完善绿色施工标准,降低施工建设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严格执行车辆淘汰制度,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完善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适时提高并严格执行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抓紧出台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尽快制订营运客、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加强运输节能管理,优化道路运输组织,提高运输集约化水平,加强车辆用油定额考核。鼓励使用公路自动收费系统(ETC),积极推广拖挂、甩挂运输以及先进的公路客运组织模式。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公共交通投入,研究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具体措施,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建设,加强公交网络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的无缝对接以及不同公共交通体系的有机衔接,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降低公共交通出行费用,鼓励城乡居民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加强出租车调度,完善预约制度,降低空载率。

  第二节 构建绿色现代物流体系

  优化物流网络布局,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建立逆向物流系统,从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管理等多方面促进物流业的绿色化、专业化发展。

  优化物流网络布局。依托交通网络及物流流量、流向格局,积极推进南京、苏锡常地区、徐州等城市综合性物流枢纽建设,建成一批区域性生态物流园区与物流中心,优化物流网络区域布局。支持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配送体系,优化城市配送网络,通过物流效率提升降低物流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

  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完善物流企业经营资格制度,促进物流经营的规范化,有效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大力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应用条码、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鼓励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提升经营运作效率。鼓励企业之间构建企业联盟,促进联盟企业设施共享,提升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及运输工具载运率。依托较为发达的综合交通网络,鼓励物流企业发展多式联运。选取基础较好的企业,积极打造绿色物流示范企业。

  拓展逆向物流服务。配合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建立产业和生活废弃物处理物流系统,大力拓展企业的逆向物流服务,通过便捷的逆向物流连接资源回收体系与生产系统。

  第三节 鼓励商贸旅游业绿色发展

  大力推行旅游、商贸、餐饮住宿企业清洁生产和绿色服务,鼓励企业引导居民绿色消费,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引导企业提供绿色服务。支持旅游、商贸、餐饮住宿等服务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认证等工作。强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大力推进绿色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开发。鼓励商贸企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实现绿色经营,支持零售企业对废旧产品和废弃物进行回收。鼓励宾馆、饭店等服务性企业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逐步取消“六小件”等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

  推动服务设施绿色化改造。引导批发零售企业、宾馆、饭店对现有设施进行节能改造。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废物利用技术等,对采暖、照明、制冷、用水等设备进行节能、节水、节材改造升级,建设中水回用系统,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鼓励企业引导绿色消费。研究制定对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的商贸企业给予补贴、减税等激励政策,鼓励商贸企业进行绿色采购,限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能耗高、污染重的商品进入市场,带动上游供应商生产绿色产品。鼓励商贸企业向消费者推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产品,引导绿色消费。积极倡导包装绿色化,推广可降解塑料袋或重复利用的布袋、纸袋,初步实现销售过程中包装物可降解或重复利用。推广净菜进城,鼓励各大连锁超市推广净菜销售,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积极发展二手商品店,加强二手商品市场管理,大力培育图书、家用电器、日用生活品等二手市场,鼓励二手商品重新进入市场流通,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

  第四节 培育循环经济服务业

  鼓励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咨询、培训以及专业化服务公司发展,加强循环经济服务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促进循环经济新兴服务业发展。

  构建循环经济服务产业体系。加快建立包括咨询、培训、管理、设计、信息、交易等多元化的循环经济服务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咨询、培训服务产业,为企业、园区和地方政府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规划编制、项目设计、技术咨询以及人员培训等服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业,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法规、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信息服务。鼓励建立循环经济产品、技术、装备等的展示、展览、交易平台或交易市场。

  大力培育循环经济专业化服务公司。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为重点,结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培育一批提供资源节约、废物管理与资源化利用等一体化服务的循环经济专业化服务公司,与企业、园区生产流程对接,通过合同管理方式与嵌入式服务提供循环经济一体化解决方案。鼓励循环经济专业化服务公司通过收益共享方式,与企业合作投资建设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项目。

  第六章 构建循环型社会体系

  加强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资源再生利用、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为重点,构建循环型社会体系。到2015年,绿色消费观念成为城乡居民普遍接受的消费模式,主要品种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率达到70%以上。

  第一节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完善回收网络。积极建设以城市社区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立若干分拣中心,开办各类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完善再生资源储运系统,形成“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鼓励企业自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衡器、统一车辆、统一管理的“六统一”建设模式,加强规范化管理。提升现有分拣中心规模及能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若干集中型分拣处理场所。在再生资源主要集聚区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保要求,具有一定规模、设施先进、环保达标的专业化再生资源集散市场。

  规范回收主体。鼓励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回收体系建设,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发展连锁经营,联合个体经营户和其他中小企业,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无害化。鼓励生产企业直接回收大宗废旧商品和边角余料。

  创新回收方式。支持利用多种方式开展预约回收和交易,鼓励尝试押金回收、以旧换新、累计积分、设置自动回收机等回收方式。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回收企业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在线收废平台建设,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回收行业信息化与规范化建设,提高居民交售废品的便捷性。

  第二节 发展循环经济新兴产业

  “城市矿产”开发利用。以电线电缆、通讯工具、家电、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玻璃等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为重点,推动“城市矿产”开发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发、示范与推广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鼓励“城市矿产”开发利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矿产”资源分选、分拣、分离、加工技术水平。结合江苏优势产业,支持建设一批产业基础较好、对地区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对行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扩大国内紧缺“城市矿产”资源的进口规模和种类,在沿海地区建设若干以进口“城市矿产”资源加工利用为主、符合监管要求的产业园区。

  再制造产业发展。依托365体育手机投注汽车、工程机械、机床制造、办公设备等产业的雄厚基础和社会保有量大的优势,大力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以汽车、工程机械、机床、办公设备零部件再制造为重点,逐步扩大再制造零部件品种范围,积极探索整机再制造,形成以整机企业为龙头、专业化企业为配套、旧件回收及再制造产品销售网络为支撑、监管制度为保障的再制造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业与再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污泥及餐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总结苏州等市污泥及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经验,进一步推进技术研发与推广示范,建立健全污泥、餐厨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鼓励各地结合地方实际,采取适宜的技术工艺路线进行污泥及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第三节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倡导循环型消费理念。开展全民绿色消费教育,培养和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积极购买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无公害标志食品等绿色标志产品。减少对过度包装的消费需求,促进企业产品包装的减量化和再利用。减少一次性生活用品使用量,鼓励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延长产品使用周期。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引导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放置。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国家节能设计标准,鼓励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新技术、新产品,鼓励使用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鼓励配套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加大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力度,采用外墙保温技术、门窗节能改造技术等对既有住宅进行节能改造。结合装修或改造工程对宾馆、商场、写字楼等公共建筑进行节能、节水改造。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建设专业化的建筑废弃物集中资源化利用设施,开发生产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等建材。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达到25%。

  强化政府导向与示范作用。认真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提升绿色采购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推进政府机关全面使用节水设备,鼓励建立中水回用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用于绿地浇灌和景观环境用水。合理使用室内空调等用电设备,全面使用节能灯具。制定办公设备配备标准,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视频会议等绿色办公方式,开展办公耗材的回收利用。提倡节约使用、重复利用纸张、文具等办公用品。严格控制“三公消费”,制定切实可行标准,禁止超标消费,发挥政府在绿色消费中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积极开展绿色创建活动。结合生态市(县、区)、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节水型城市、文明城市等创建工作,制定完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和奖励制度,从绿色政府、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交通、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创建活动,从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垃圾分类回收、办公耗材回收等方面进行评估考核,打造绿色生活与消费载体。

  第七章 重大示范工程

  针对365体育手机投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规划实施十类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

  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培育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实施一批副产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工程,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和其他生物质为重点,建设“种-养-气-渣”一体化工程,建设大中型沼气设施,生产有机肥料。实施循环型农业示范载体建设工程,建成20家循环型农业示范园。

  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以大宗工业废渣、废浆、污泥、尘泥以及建筑、道路废弃物为重点,继续推进粉煤灰、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建设一批冶金转炉、电镀、印染污泥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利用污泥制造陶瓷、新型建材示范项目,利用热电或水泥等生产设施协同焚烧污泥以及建筑与道路垃圾资源化处理示范项目。实施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工程,建立废旧纺织品产业化示范项目。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示范工程。以城市社区为基础,建立集回收、分拣、处理、仓储与加工为一体的标准化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加强对回收网络运营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建设5个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重点品种回收率高的废旧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城市,建成10家集散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区域性集散市场,培育20家回收分拣龙头企业。

  “城市矿产”示范工程。按照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要求,以电线电缆、通讯工具、家电、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玻璃等资源的再生利用为重点,开展网络化回收、集中化处理、规模化利用,鼓励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工艺先进、环保达标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十二五”期间,建设2个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15个省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以及30家左右“城市矿产”示范企业。

  再制造产业化示范工程。以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办公设备等为重点,大力研发装备及零部件产品再制造技术,提升与优化再制造产品与整机性能,建设3-4家废旧装备与零部件拆解与再制造示范企业,建成1-2个再制造产业集聚区(示范基地),推动再制造产业的集聚发展。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示范工程。选择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动示范城市建立管理制度,完善回收体系,采用适应地区特点和发展方向的技术工艺路线,引领示范餐厨废弃物安全、高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培育20家左右的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推进示范园区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循环产业链、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水的回收利用和基础设施共享,实现园区产业循环成链、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的循环化改造目标。

  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以循环经济咨询、培训、信息服务以及资源节约、废物管理与资源化利用等专业化服务为重点,加大循环经济服务企业培育力度,培育3-5家左右具有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循环经济服务企业。同时,推进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绿色物流、物联网示范项目。

  循环经济教育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示范工程。建设10个示范作用强、设施先进、管理规范、参与性强的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完善展示设施和相关配套,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交流与教育培训。以产业共生与链接、再制造、典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工艺及装备为重点,依托科研单位或大型企业,建设10家循环经济实验室(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示范与推广。

  循环经济载体建设示范工程。选择10个左右的市、县(市),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培育绿色消费模式,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城市。选择10个左右基础较好的乡镇实施循环经济示范乡镇创建工程,重点引导乡镇企业优化布局,建设农工商互补成链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乡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选择100家骨干企业作为应用循环经济技术和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的载体,培育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同时,积极开展其他层面的绿色循环载体创建活动,建设30所绿色学校、20个绿色社区。

  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规划实施

  进一步健全法规体系,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保障,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促进365体育APP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第一节 健全法规标准

  健全法规体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快制定《365体育手机投注循环经济促进条例》《365体育手机投注清洁生产促进条例》等法规,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制度。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办法、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名录及管理办法等。

  完善标准体系。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加快相关标准体系建设步伐。研究制定再生利用产品、再制造产品、利废建材等循环经济产品标准。加快建立循环经济产品标识制度,规范循环经济产品认证。研究制定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示范园区、示范企业的评价标准。制定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能耗、水耗、电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强制性地方标准。

  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以电子产品、办公设备、汽车、包装物等产品为重点,落实生产商、销售商、使用单位与消费者及回收企业对废物回收、处置、再利用方面的责任,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者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承担的责任。

  第二节 完善政策体系

  完善产业政策。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布鼓励发展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目录。在产业规划、空间布局、项目管理中充分考虑循环产业链的构建要求,形成循环经济产业新优势。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省级财政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政府采购对循环型绿色产品的支持力度。

  健全投融资政策。强化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循环经济要求,重点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申请报告中需增加循环经济专篇。积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以及重点项目的融资支持,支持循环链条紧密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支持和引导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投入力度。

  完善价格和税收政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对城市居民用电、用气、用水等实施累进加价制度。严格执行差别定价政策,对高耗能行业、企业实行差别电价。贯彻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收优惠政策和列入国家鼓励目录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专用设备投资额的税额抵免政策。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实行加速折旧。落实资源性产品出口相关税收政策,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第三节 强化科技支撑与国际交流

  强化科技支撑。在省级相关科技计划和专项中,加大对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回收处理和利用技术、再制造技术、“零排放”技术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以及产业化示范。支持依托相关企业和机构建立废弃物资源化技术、装备研发中心以及再制造工程技术中心等。建立循环经济技术评定推广机制。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市矿产、再制造等循环经济新兴产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参与重点行业循环化发展,参与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开展人才和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鼓励“走出去”开展研发合作,共同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鼓励企业利用循环经济国际展览、论坛等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和空间。

  第四节 建立统计评价体系

  完善统计评价制度。统计部门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调查与数据发布制度,健全循环经济统计核算制度,抓紧建立完善资源与环境的实物量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渠道,进一步明确资源产出率的统计核算方法。

  加强统计能力建设。加强循环经济统计基础工作,经费纳入统计预算。统计部门要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建立负责循环经济统计的专职队伍。

  第五节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由365体育APP领导担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省有关部门参加的省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切实加强对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落实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协调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环保、商务、科技、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国土资源、税务、质检、统计等有关部门依据规划内容,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引导公众参与。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广泛参与。积极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在全社会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大力向公众宣传、传授资源综合利用的技能,普及在日常生活中节水、节电、节气以及垃圾分类的技巧。积极引导各类环保民间组织投身环保公益活动,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搭建平台。重视循环经济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组织编写大、中、小学生的相关教材和面向社会各层次的科普读物。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接受公众监督。

  强化目标责任考核。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资源产出率等主要指标的分析评估和绩效考核,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考核体系之中,作为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的重要内容。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制定循环经济年度推进计划,对市级人民政府开展循环经济进行考核评价。各市人民政府加强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的目标考核。


苏政发7号表1.doc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